栏目分类
发布日期:2025-02-05 00:15 点击次数:184
患儿,男,4岁。
咳嗽,咳喘2天于2024年12月16日就诊。2天前出现咳嗽,咳喘,有痰,早上起来有一个鼻子塞,擦鼻涕的话就是白粘涕黄鼻屎。咳嗽症状目前是这样:
睡前咳嗽一阵,夜里睡着了也会咳嗽,也晚上咳嗽个五六次这样子,明显痰鸣声,痰很多。
早上醒了咳嗽一阵子,吃饭前咳嗽一阵子,白天倒是不怎么咳。
咳嗽的时候就是听着不是清咳,有很多痰的那种咳。体温正常,胃口不好,舌质红,苔白腻,脉有力。
图片
厚朴6g,苏叶6g,泡姜3g,姜半夏10g,细辛3g,五味子10g,石膏20g,浮小麦15g,茯苓30g,山药15g,鸡内金10g,枇杷叶15g,3剂,日一剂,水煎服。
林医生,我儿子幼儿园隔壁班孩子一共三十个,请了十五个全部肺炎住院,我儿子班里16个孩子,一直三四个孩子生病。
其中一个孩子吃了一个多月的药还没好,我直接请假让孩子在家了,去了也是交叉感染,索性不去。
好了再去,每次都是咳嗽,着凉了也咳嗽。
唉,幸亏遇到您,真的,感谢感恩这四个字说出来也表达不出我对您的感激!
对您我是百分之一万的信任!您快忙吧,不打扰您了!
多注意身体,因为您是所有找您过去看病患者们的光!一定保重身体!12月19日:林医生,今天晚上孩子最后一顿药了,目前咳嗽还没好,具体情况是:夜里睡着咳嗽次数由原来的六次左右减少到三次左右,醒了之后咳嗽的次数和频率高一些。
中午睡醒后也是咳嗽比较厉害,有痰的咳嗽,流鼻涕比之前好些了。
胃口也比之前好些了,就是睡觉流口水,鼻涕的话也是白鼻涕,黄鼻屎。
图片
由于12.29太忙,没有及时回复信息。12月30日早上又发来信息:目前症状夜里睡着咳嗽个一到两次,早起睡醒和午休睡醒后起床咳嗽厉害。
咳一大阵子,时而鼻塞,流鼻涕症状缓解了很多。
早起会鼻塞,哼出鼻涕后会缓解,白粘涕,鼻屎还是黄鼻屎。胃口比之前好了些,就是咳嗽,白天自己玩的过程中也会咳嗽,您看下舌苔开药吧林医生。舌质红苔黄微腻,脉有力。
图片
厚朴6g,苏叶6g,泡姜3g,姜半夏10g,细辛3g,五味子10g,石膏15g,浮小麦15g,茯苓30g,山药15g,鸡内金10g,枇杷叶15g,陈皮10g,草果6g,槟榔3g,3剂,日一剂,水煎服。2025.01.02林医生,今天药还有一顿就喝完了,目前症状均已好转。
夜里睡觉几乎不咳嗽了,就是睡醒一夜起来那会儿咳嗽几次,也比之前轻了。
咳嗽的时候就是带有浓厚的痰声,中午午睡起来也是如此,醒后咳嗽明显,黄鼻屎,流鼻涕症状也改善好多。
胃口好多了,咳嗽目前这个小尾巴还是要去除掉,我怕有啥后遗症,请林医生再开两到三剂的药吧!舌淡红,薄白苔,脉有力。
图片
厚朴6g,苏叶6g,泡姜3g,姜半夏10g,细辛3g,五味子10g,石膏15g,浮小麦15g,茯苓30g,枇杷叶15g,陈皮15g,紫苑15g,冬花15g,3剂,日一剂,水煎服2025.01.06林医生,昨天喝完药了,咳嗽症状明显好多了,目前就是痰多,睡醒之后咳个3四回,比之前也好多了,就是痰多。
然后鼻腔里总是湿漉漉的,会流出来鼻涕,流鼻涕您看下还需要开个两副药不,舌脉同前。厚朴6g,苏叶6g,泡姜3g,姜半夏10g,细辛3g,五味子10g,石膏15g,浮小麦15g,茯苓30g,山药15g,鸡内金10g,枇杷叶15g,陈皮10g,佩兰10g,藿香10g,3剂,日一剂。水煎服。2025.01.10林医生,孩子昨天下午就没药了,不咳嗽了,一切都正常了,就是有些痰,我想着给他喝点化痰的就好了。
另外您看下孩子的手,干裂的血呼呼的,没有脱皮。
感觉皮都要裂开渗出血了不知道是不是我让他每次洗手用洗手液(含碱)的缘故。
还是其它啥原因呢,您看我要买个啥药膏给他涂涂不?
图片
图片
林医生,我前两天去医院了,她说孩子过敏,开了药膏,压根儿不管用,我自己给孩子艾灸今天第三次,完全康复了。
我觉得既然过敏就等同于中毒,里面有毒素,而艾灸(艾草)解百毒,于是坚持给孩子做艾灸。
第一张图是原始孩子过敏的手,第二张是艾灸第二天,第三天是今天,完全好了。
图片
一、病案背景与初诊分析
患儿因咳嗽、咳喘2天就诊,症见:
咳嗽痰多:睡前及夜间咳嗽频繁,痰鸣声明显,痰量较多;
鼻塞流涕:晨起鼻塞,流白黏涕,伴黄鼻痂;
脾胃失运:食欲不振,舌质红,苔白腻,脉有力。
初诊时,患儿所在幼儿园班级有多名儿童患病,甚至出现肺炎住院的情况。
患儿家长为避免交叉感染,选择让孩子在家休养。
我根据患儿症状,辨证为 外寒束表、内饮化热 之证,选用 厚朴麻黄汤 为基础方,并结合小儿体质特点进行化裁。
二、厚朴麻黄汤的经典溯源与核心病机
1. 经方出处与适应证
厚朴麻黄汤出自《金匮要略·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》:“咳而脉浮者,厚朴麻黄汤主之。”
原方由厚朴、麻黄、石膏、杏仁、半夏、干姜、细辛、小麦、五味子组成,主治 外寒束表、内饮化热 之证。
其核心病机为表寒未解,肺气壅滞,痰饮郁热。
临床以咳嗽喘息、痰多黏稠、胸膈满闷、舌红苔腻、脉浮或滑数为特征。
2. 组方逻辑与寒温并用
麻黄+石膏:辛凉配伍,开表透邪兼清里热;
厚朴+杏仁:宣降肺气,化痰平喘;
干姜+细辛+五味子(姜辛味组合):温化寒饮,敛肺止咳;
半夏+小麦:燥湿化痰,养胃和中。
全方体现“表里双解、寒温并调”的经方思维,旨在恢复肺之宣肃功能。
三、初诊处方与化裁逻辑
处方:
厚朴6g, 苏叶6g, 泡姜3g, 姜半夏10g, 细辛3g, 五味子10g, 石膏20g, 浮小麦15g, 茯苓30g, 山药15g, 鸡内金10g, 枇杷叶15g
化裁逻辑:
1. 以苏叶代麻黄:麻黄辛烈,易耗伤小儿阴液,故以苏叶轻宣透邪,兼顾小儿体质。
2. 厚朴+苏叶+泡姜:辛开苦降,宣肺化饮,改善夜间咳嗽痰多。
3. 石膏+枇杷叶:清肺透热,针对黄鼻痂(寒郁化热之象)。
4. 茯苓+山药+鸡内金:健脾胃以绝痰源,改善患儿食欲不振。
四、复诊与动态调方
12月19日复诊:
患儿夜间咳嗽次数由6次减少至3次,流涕症状好转,但晨起及午休后咳嗽仍较明显,舌苔转为白腻,脉有力。
我调整处方,加入 陈皮、草果、槟榔,以透达膜原湿热。
处方:
厚朴6g, 苏叶6g, 泡姜3g, 姜半夏10g, 细辛3g, 五味子10g, 石膏15g, 浮小麦15g, 茯苓30g, 山药15g, 鸡内金10g, 枇杷叶15g, 陈皮10g, 草果6g, 槟榔3g
调方逻辑:
1. 草果+槟榔+厚朴:仿达原饮法,透达膜原湿热,针对湿热痰浊胶结之象。
2. 石膏减量:防止寒凉冰伏脾胃,维持寒温平衡。
五、二诊与善后治疗
12月30日二诊:
患儿夜间咳嗽进一步减少至1-2次,晨起及午休后咳嗽仍有痰鸣声,流涕症状显著改善,舌苔转为黄微腻。
我继续调整处方,加入 紫苑、冬花,以加强化痰止咳之力。
处方:
厚朴6g, 苏叶6g, 泡姜3g, 姜半夏10g, 细辛3g, 五味子10g, 石膏15g, 浮小麦15g, 茯苓30g, 枇杷叶15g, 陈皮15g, 紫苑15g, 冬花15g
调方逻辑:
1. 紫苑+冬花:润肺化痰,针对久咳痰多。
2. 陈皮+茯苓:健脾化痰,巩固疗效。
六、最终康复与手部皮肤问题
1月6日复诊:
患儿咳嗽症状明显好转,仅剩少量痰多及鼻腔湿润流涕。
我再次调整处方,加入 佩兰、藿香,以芳香化湿醒脾,彻底祛除湿浊余邪。
处方:
厚朴6g, 苏叶6g, 泡姜3g, 姜半夏10g, 细辛3g, 五味子10g, 石膏15g, 浮小麦15g, 茯苓30g, 山药15g, 鸡内金10g, 枇杷叶15g, 陈皮10g, 佩兰10g, 藿香10g
患儿手部皮肤干裂问题通过艾灸治疗痊愈。
林医生指出,过敏可视为体内湿热或毒素的表现,艾灸具有温通经络、祛湿解毒的作用,能够有效改善过敏症状。
七、治疗小儿咳嗽的核心理念:顾护脾胃,中焦为本
小儿“脾常不足”,脾胃虚弱易致痰湿内生,而痰湿壅肺又是咳嗽反复难愈的关键。
因此,在治疗小儿咳嗽时,必须重视脾胃调理,做到“治痰先治脾”。
以下是本案中顾护脾胃的具体体现:
1. 健脾化痰的核心用药
山药:甘平质润,补脾益肺,固护气阴;
鸡内金:消食化积,“善化瘀积”(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)。
二者相配,健运中焦以绝痰源。
2. 防止寒凉冰伏脾胃
初诊时石膏用量较大(20g),但随着病情好转,石膏逐渐减量至15g,并配合浮小麦、五味子等药物收敛肺气,防止寒凉冰伏脾胃。
3. 动态调方中的脾胃兼顾
在复诊阶段(12月30日),患儿舌苔转为黄腻,湿热痰浊胶结,此时加用草果、槟榔等辛烈药物透达膜原湿热。
然而,在善后阶段(1月6日),患儿脾胃渐复,改用佩兰、藿香等芳香化湿药物醒脾收官。
八、厚朴麻黄汤与射干麻黄汤、小青龙汤的鉴别与临床适应症
1. 厚朴麻黄汤 vs 射干麻黄汤
共同点:两者均治疗寒饮郁肺之证。
区别点:
厚朴麻黄汤偏于表寒里热夹痰饮,症见咳嗽喘息、痰多黏稠、脉浮滑数;
射干麻黄汤偏于寒饮郁肺兼咽喉不利,症见咳嗽气逆、咽喉不利、脉浮紧。
2. 厚朴麻黄汤 vs 小青龙汤
共同点:两者均治疗外寒内饮之证。
区别点:
厚朴麻黄汤偏于 痰饮郁热夹表寒,症见咳嗽痰多、痰色黄白相兼、脉浮滑数;
小青龙汤偏于纯寒无热夹痰饮,症见咳嗽气喘、痰稀色白、脉浮紧。
九、结语
此案以厚朴麻黄汤为经方基石,融入达原饮透邪、资生汤健脾的思路,展现“经典为体,时方为用”的临证智慧。
张仲景言:“观其脉证,知犯何逆,随证治之。”
深刻领会经方病机本质,而非拘泥于具体药物。
唯有如此,方能于临床中灵活化裁,以古方解今病,成就“方证相应”的圆机活法。
林佳明,主任医师
来自广西钦州的小医师。
2022年7月,与利城老师出版了《林佳明经方实践录》,算是对自己学习中医25年的一个小结。
崇尚仲景医学,六经辨证,运用经方治疗常见病、多发病,做经方一代传人。
擅长运用纯中医药治疗中风、眩晕、不寐、郁病、头痛、消渴、咳嗽、发热、哮病、喘证、胃痛、胃胀、月经不调、痛经、不孕及肿瘤术后、眩晕头痛以及颤震、咳嗽、喘证、胸痹、不明原因发热等疑难病症。
形成了经方六经辨证,注重兴阳、温阳、扶阳学术思想运用,强调本气自病,重视先后天两天。
2025年建一个群,为林老师中医经典病例教学群,为大家提供一个交流,讨论地方。
需要进入的请向我申请,简单介绍一下自己,一定要介绍自己,一定要介绍自己,经过审核后方可进入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